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出处
出自王安石的《登飞来峰》。
不畏浮云遮望眼出自王安石的《登飞来峰》,公元1050年(宋仁宗皇祐二年)夏天,诗人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,途经杭州时,写下此诗。
不畏浮云遮望眼出自王安石的《登飞来峰》,诗人借自己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,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,对前途充满信心,在政治上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。
登飞来峰
飞来山上千寻塔,闻说鸡鸣见日升。
不畏浮云遮望眼,自缘身在最高层。
译文
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,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。
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,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。
不畏浮云遮望眼全诗
1、"不畏浮云遮望眼"出自北宋王安石的名作《登飞来峰》,全诗共四句:"飞来山上千寻塔,闻说鸡鸣见日升,不畏浮云遮望眼,自缘身在最高层。"这首诗看似写登山观景,实则暗含深刻哲理。
2、诗中"浮云"二字堪称点睛之笔,表面上指山间云雾,实则隐喻人生路上的阻碍:可能是权力斗争中的谗言,也可能是改革路上的质疑,王安石当时正值变法前夕,用"不畏"二字展现改革决心,这种"站得高才能看得远"的智慧至今仍被广泛引用。
3、最后两句常被误读为单纯励志,其实结合历史背景看,这首诗藏着政治家的深谋远虑,宋代文人笔记记载,王安石登临的"飞来峰"实指杭州灵隐寺前的山峰,"最高层"既指物理高度,更暗示政治视野的制高点。
4、这首诗的现代启示远超文学范畴,企业家用它比喻战略眼光,科学家视为突破认知局限的警句,就像手机镜头能透过雾气拍照的算法,本质都是"拨开浮云见本质"的智慧传承,当我们面对信息爆炸时代,这种"主动登高"的思维方式反而更显珍贵。
(全文共342字,重点语句已加粗)
相关问题解答
1、“不畏浮云遮望眼”这句诗出自哪里?
这句诗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《登飞来峰》,全诗是:“飞来山上千寻塔,闻说鸡鸣见日升,不畏浮云遮望眼,自缘身在最高层。”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、不畏困难的豪迈情怀。
2、“不畏浮云遮望眼”是什么意思?
这句诗的意思是,不要害怕浮云遮挡住视线,因为只要站在高处,就能看得更远,这里的“浮云”比喻生活中的困难和阻碍,而“望眼”则代表远大的志向和视野,诗人通过这句诗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、不畏艰难的精神。
3、为什么“不畏浮云遮望眼”在现代也很受欢迎?
这句诗之所以在现代依然受欢迎,是因为它传递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,无论是在学习、工作还是生活中,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,但只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和高远的志向,就能突破阻碍,看到更广阔的未来,这种精神对现代人来说非常有激励作用。
4、“不畏浮云遮望眼”和“乱云飞渡仍从容”有什么关系?
这两句诗都表达了面对困难时的从容与坚定。“不畏浮云遮望眼”出自王安石的诗,强调站在高处、视野开阔;而“乱云飞渡仍从容”则出自毛泽东的《七律·和柳亚子先生》,描绘了在复杂局势中依然保持冷静的态度,两者都体现了面对逆境时的豁达与自信。
本文来自作者[努力啊大庚午]投稿,不代表伟煌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789jk.com/zlan/202503-20.html
评论列表(3条)
我是伟煌号的签约作者“努力啊大庚午”
本文概览: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出处出自王安石的《登飞来峰》。不畏浮云遮望眼出自王安石的《登飞来峰》,公元1050年(宋仁宗皇祐二年)夏天,诗人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,途经杭州时...
文章不错《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出处 不畏浮云遮望眼全诗》内容很有帮助